答覆立法會問題

立法會四題:紓緩低收入人士經濟困難

< 返回

  以下是李華明議員今日(十月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的提問和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的答覆:

 

問題:

 

  根據政府統計處發表的統計數字,在今年第二季,每月入息少於4,000元的住戶數目超過182,000個,佔住戶總數的百分之八點二。另外,每月就業收入低於4,000元的男性佔就業男性總人數的百分之二點八,但女性則為百分之九點九,反映女性的收入明顯較低。雖然今年第二季的經濟增長為百分之十二點一,但低收入人士的數目卻未見大幅下降。關於紓緩低收入人士經濟困難的措施,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會否制訂全面的滅貧政策,以及為施行有關政策訂定貧窮線、投入更多資源,並在施政時採取「以人為本」的方針;

 

(二) 有否研究女性收入偏低的原因,以及會否制訂政策,促進兩性在就業方面更趨平等;及

 

(三) 會否重新檢討現行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包括基本金額及各項津貼)的各項安排,以確保低收入人士維持基本生活水平?

 

答覆:

 

主席女士:

 

  正如李議員指出,今年第二季月入少於4,000元的家庭有18萬2千多戶,相對去年同期的19萬4千多戶,略為減少。今年第二季的就業人數約為328萬人,較去年同期比較,增加約8萬4千人,其中6萬4千個為較低技術工種,顯示經濟增長的成果正逐漸惠及普羅市民。但我明白基層市民在生活上仍面對種種困難,我會親身了解情況,並與有關團體溝通,聆聽他們的意見。

 

  就議員的問題,我的答覆如下:

 

(一) 推動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一個強烈理念,是相信個人及社會的進步均建基於奮發自強。在這個理念下,我相信處理貧窮問題最根本的方法,是締做理想的環境,通過教育、培訓、促進經濟增長,讓每個市民都有機會發揮所長,公平競爭,改善生活質素,維持社會的流動力。

 

  針對社會上弱勢社群的需要,特別是長者、殘疾人士及貧困家庭,政府提供服務支援及協助,並設立社會保障安全網,為無法從事經濟活動以致生活出現困難的人士,提供經濟援助,照顧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與此同時,我們鼓勵互助精神及跨界別合作,建立個人、家庭以至社區的自助、互助能力,更有效處理生活上的問題,對抗逆境。

 

  在上述的原則下,政府過去在公共房屋、公共醫療、教育、人力培訓及社會福利等投放大量資源,改善市民生活。在二○○三/○四年度這幾方面的開支達1,269億元,佔公共經常開支總額百分之五十七。此外,政府在多方面的收費對低收入家庭及人士提供減免,例如公共房屋租金、公立醫院收費、學費、書簿津貼及車船津貼等。

 

  關於設立貧窮線的問題,我知道學術界及國際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應採用相對貧窮的定義,亦有建議以整體收入分布作界定。我們認為無需在這方面爭議,而應按實際情況及不同家庭的需要,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多方位的服務及援助,務求達到一定的生活水平。

 

(二) 關於「貧窮女性化」的問題,我們關注在低收入的人士中,女性人數較男性人數為多的情況。於二○○三年,在每月就業收入少於4,000元的就業人士當中(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女性佔百分之六十一,比二○○二年的百分之六十四輕微下降。

 

  改善低收入婦女的生活,長遠的解決方法是提升她們的就業及增加收入的能力。就此,職業訓練局和僱員再培訓局提供多種資助計劃,協助婦女提升技能和就業機會。婦女事務委員會亦與其他機構合作,推動「自在人生自學計劃」,提供電台和面授課程,鼓勵婦女全面提升個人能力和終身學習,應付挑戰。另外,針對在職母親的需要,社會福利署提供多種幼兒服務,方便她們出外就業。

 

  在綜援方面,截至二○○四年八月底,女性佔綜援受助人總數約百分之五十二。特別考慮到單親家長養育子女往往比較困難,單親綜援家庭可領取標準金額和特別津貼。我們同時推行「欣葵計劃」,鼓勵領取綜援的單親家長自力更生和融入社會。

 

(三) 關於整體綜援的問題,經過多年來的執行經驗及不斷更新,綜援制度整體運作大致良好,但隨社會發展,亦存在改善空間。一如以往,我們會不時檢討綜援制度,以確保受助人的基本需要得到照顧。

 

  除每年按綜援物價指數變動檢討是否需要調整金額外,社會福利署正就綜援計劃進行專題性的檢討及研究,包括評估深入就業援助計劃及其他自力更生措施的成效,檢討單親綜援家庭的需要及對他們提供的援助,及研究為綜援受助人而設的豁免計算入息安排是否需要改善。

 

  我們明白社會各界對綜援政策的關心,亦得悉不少團體就市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正進行研究,政府樂意與各界就研究進行交流。隨人口老化,社會的資源運用亦必須顧及整體公共財政的穩健,以確保社會保障制度能持續支持和照顧市民的需要。

 

  保障弱勢社群及貧窮家庭,是我的工作重點之一。我在過去幾天已開始諮詢各界,盡量了解情況。未來我將與各界人士會面,搜集意見,以訂定最適合的未來路向,令社會服務及資源能幫助最有需要的一群。

 

 

二○○四年十月十三日(星期三)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