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立法會問題

立法會十九題:衞生署母嬰健康院服務

< 返回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馮檢基議員的提問和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的書面答覆:

問題:

  關於衞生署轄下母嬰健康院的服務,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過去三年,當局接獲投訴母嬰健康院服務個案的數字和主要內容,以及當局有否採取相應的改善措施;

(二) 鑑於有婦女投訴她們在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轄下醫院生產後,當攜同新生嬰兒前往母嬰健康院就診時,仍須重新填寫她們在醫院生產的相關資料,當局有否評估上述情況是否反映醫管局及衞生署在交換產婦及嬰兒的資料(例如病歷等)方面存在不足;若有不足,當局會如何作出改善;

(三) 鑑於母嬰健康院所提供的嬰兒防疫注射服務,採用傳統全細胞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及口服小兒麻痺劑等,不但須注射多次,而且可能導致高達三至五成接受注射嬰兒產生不良反應(例如注射部位皮膚紅腫及發高燒等),當局有否比較及研究上述疫苗與較新混合無細胞預防疫苗的效果;若有,結果為何;當局會否考慮引入較新混合無細胞疫苗,以減低注射次數及其後的不良反應;及

(四) 鑑於現時嬰兒防疫注射服務不包括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然而多個國家已把此疫苗納入其防疫注射計劃之內,當局會否考慮跟隨這些國家的做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衞生署在二○○二年、二○○三年和二○○四年分別接獲二十四、三十六和五十二宗有關轄下母嬰健康院的運作和服務的投訴。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投訴涉及員工的態度和母嬰健康院的運作︰例如輪候時間長、員工講解不足或不清晰等。衞生署對每一宗投訴均十分重視,有關投訴會由衞生署顧客關係組和母嬰健康院的部門主管一起處理。從上述多宗投訴調查所得,顯示員工的溝通技巧和母嬰健康院的工作流程均有改善空間,而衞生署亦已實施相應的改善措施。

(二) 現時,使用母嬰健康院服務的新生嬰兒父母均須填寫一份首次登記表格。表格載有父母和嬰兒的資料,包括嬰兒出生的醫院、出生時體重和胎數。若嬰兒在公立醫院出生,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則已有上述資料。衞生署一直致力改善服務,明白在顧及個人私隱的同時,必須加強與醫管局的資料交換。衞生署現正與醫管局緊密合作,共同研究利用資訊科技交換資料的可行性。

(三) 現時預防百日咳、乙型肝炎和小兒麻痺症的防疫注射計劃,是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世衞)的防疫注射擴展計劃的建議而制定的。多年來,本港嬰兒接受上述防疫注射的比率非常高,令百日咳和乙型肝炎的病例減少,而小兒麻痺症更完全絕跡。

  現時市面的混合無細胞預防疫苗,效用與現行注射計劃中使用的疫苗相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防護中心)轄下由知名學者和兒科醫生組成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科學委員會)現正研究包括使用混合疫苗的科學資料。經比較效用與成本效益後,科學委員會將就各種可行的疫苗注射組合及時期表作出建議。

(四) 在考慮是否把某種新疫苗納入常規嬰兒防疫注射計劃時,衞生當局須考慮多項科學因素,其中一項重要的因素,是當地因疾病而造成的醫療負擔和流行病學情況,如發病率和死亡率。

  儘管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安全有效,但本地研究顯示,本港感染入侵性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的個案發病率,遠較需要推行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注射計劃的西方國家為低(註1)。由於現有數據顯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在本港的發病率低,在本港環境下注射疫苗仍未證實具備成本效益,因此防疫注射諮詢委員會(註2)認為,目前未有充分理據把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納入本港普及防疫注射計劃之中。當局會因應最新的科研結果,定期檢討有關情況。

註:
(1) 入侵性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在本港的發病率為每十萬名五歲以下兒童中有0.9至8.3人,而美國在引入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前,發病率為每十萬名兒童中有六十至一百人。

(2) 自衞生防護中心於二○○四年成立後,防疫注射諮詢委員會已由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取代。




2005年11月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44分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