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立法會問題

立法會五題:醫療改革

< 返回

  以下為今日(六月二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馮檢基議員的提問和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的答覆:

問題:

  政府在二○○五年七月發表題為《創設健康未來》的討論文件,就未來的醫療服務模式諮詢公眾。政府其後表示會在二○○六年首季就醫療融資問題諮詢公眾,但有關諮詢多次押後,至今仍未有具體的諮詢日期。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當局草擬諮詢文件的最新進展和遇到甚麼困難;多次押後發表諮詢文件的原因,以及預計諮詢何時展開;

(二) 諮詢文件所載的醫療融資方案中,會不會包括強制性供款、醫療保險、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改善,以及混合這些模式的方案;如果會,詳情是甚麼;政府會以甚麼準則決定所採用的醫療融資模式;有關準則會不會包括大規模民意調查的結果;如果不包括這項準則,原因為何;及

(三) 鑑於政府在上述討論文件中曾提出各個預測數字,例如公共醫療開支佔稅收的比率估計會由當時的百分之二十二增加至二○三三年的超過一半,但卻沒有提供背後的假設和數據,當局會不會在進行新一輪諮詢時加以改善,讓市民清楚掌握真實的情況?

答覆:

主席女士:

  醫療改革是一項長遠而重大的工程,但我們的改革目標十分明確,就是要確保我們的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服務,以及促進市民健康。為此,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在二○○五年提出《創設健康未來》諮詢文件,就香港未來的醫療服務模式提出了幾個大方向,獲得市民和醫護界的普遍支持。

  我們過往一年多的工作主要是根據這些大方向,制訂具體的醫療改革方案,和研究切合的醫療融資安排。我要指出,醫療融資只是醫療改革的一部分,醫療服務模式和融資安排必須互相配合。因此,我們將兩項議題一併考慮,不單只就融資安排作出研究,並且就醫療服務作出整體性的規劃,希望提出通盤的服務模式和融資安排建議,讓公眾對未來的醫療制度有一個清晰及完整的藍圖。

  正如《創設健康未來》諮詢文件提及,我們希望就改革逐步建立共識。重要的是,一直以來就這個議題的討論顯示,醫療融資安排並非單純是一個財政問題,而是關乎到社會的整體價值取向。要成功推動醫療改革,我們必須凝聚社會對一些根本問題的共識。綜合過往的諮詢和討論,可以歸納社會大致有以下的基本共識:

(一) 經過多年討論,社會上基本已經認同,人口老齡化、醫療科技進步會導致醫療需求和開支不斷增加,醫療系統必須通過改革服務模式和融資安排方可持續發展,否則我們無法繼續維持優質的醫療服務。

(二) 市民大都認同現時的公共醫療政策,讓市民可以平等享有他們能夠負擔的醫療服務,並為低收入家庭及弱勢社群包括貧困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提供安全網,確保市民不會因為財政困難而不獲救治。

(三) 現時由政府通過稅收資助的公營醫療服務,仍然應該維持主導角色,集中提供重點服務。政府亦應該繼續在醫療服務方面作出更大承擔,鞏固安全網、改善現有服務、投資於市民的健康。

(四) 社會各界雖然無可避免對醫療制度有不同看法,但整體上市民仍然希望醫療系統促進社會平等和照顧弱勢社群。不少市民均認同,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外,有能力的市民分擔多一點的責任,讓醫療系統可以多一點資源照顧有需要的人,是應有之義。

(五)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改善醫療服務,提升醫療服務的質素,在市民為他們的個人健康作出更大投資的同時,能夠有更多、更佳、更有效率、更具成本效益和更高透明度的服務可以選擇。

(六) 在改革醫療服務方面,我們須要透過理順現時公營和私營醫療失衡的情況、加強公私營合作互補和人才交流,以及在服務質素及專業水平上的良性競爭,從而達致一個有效率的公營醫療系統,和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私營醫療市場。

  總的來說,我對今次推動醫療改革,有三個衡量成效的準則:

(一) 從市民方面來說,維持公平、負擔得來、並可持續的醫療服務,同時致力提高服務質素和成本效益,為市民帶來更多和更優質的服務選擇,並且加強市民的健康意識,注重個人健康和預防性護理。

(二) 從醫護專業來說,能夠配合國際上的發展,持續提升專業質素和水平,維持醫護人員的專業操守。同時令公私營醫療服務有更多競爭和合作的空間,令醫療市場能蓬勃發展,為醫護人員提供穩定的工作環境。

(三) 從整個醫療系統來說,能夠更有效率和更具成本效益地促進市民健康,並且透過強調基層醫療特別是預防性護理,長遠減少醫療需求和開支,從體制上和財政上維持可持續發展,達致全民增進健康的長遠目標。

  我希望強調,不論我們提出任何的改革或融資方案,政府在醫療服務方面的承擔,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正如行政長官在競選綱領中承諾,會增加公共醫療開支,五年內會由佔公共總開支的百分之十五增至百分之十七。但在香港低稅率、小政府的前提下,政府不可能在醫療服務方面無限制地投入資源。隨社會人口結構改變,醫療成本因科技進步而上漲,要維持一個有效的醫療安全網,除了政府增加投入之外,市民為自已的健康作出多一點的分擔亦屬理所當然。

  就各分項提問的回覆如下:

(一) 正如以上所述,醫療融資只是醫療改革的一部分,兩者必須互相配合。因此,除了醫療融資外,我們亦一直就改善醫療服務制訂建議,包括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推動公私營合作以及電子病歷流通。我們亦有就長遠公共醫療資助政策進行研究,希望進一步改善醫療安全網,更有效地幫助有需要的人。醫療融資研究亦涉及不少複雜的問題,包括對長遠未來社會整體醫療開支的預測、不同的融資方案的可行性及對醫療體制的影響等。我們的工作現已將近完成,並計劃下半年就醫療服務改革和融資安排提出諮詢文件進行公眾諮詢。

(二) 我們研究融資安排時,參考了世界各地的經驗,當中包括了社會醫療保險、私人醫療保險以及個人醫療儲蓄計劃等各種不同的融資模式。在研究切合香港的融資安排時,我們會考慮到香港整體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醫療體制的獨特情況,研究不同方案及混合模式是否適用於香港。正如上述,我們的建議會建基於社會上的共識,我們計劃今年稍後時間作諮詢,目的就是聽取市民對醫療改革包括融資安排的意見,希望凝聚共識推動改革。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在屆時發表的諮詢文件中,詳細闡述擬議融資方案的內容。

  在基層醫療方面,正如我們在《創設健康未來》文件中闡述,有效的基層醫療服務不但可以改善巿民的健康,亦可減輕醫院系統所承受的壓力,長遠減少醫療需求。因此,我們理想的基層醫療系統應能為巿民提供完善的、能夠負擔的家庭及社區醫療服務,重促進健康和預防性護理,為不同年齡組別和健康狀況的人士提供適切的服務。因此,基層醫療服務的改革將會是改善醫療服務的其中一個重點,我們會提出建議如何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積極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以及鼓勵市民進行預防性護理,令巿民獲得更佳的基層醫療服務。

(三) 在醫療開支估算方面,以往已經有本地學者參考外國的估算方法和經驗,就香港的醫療開支進行估算,他們的結論是人口結構轉變和科技進步導致醫療成本上漲,如果現行的醫療體制保持不變,香港的公共醫療開支會由2001/02年佔經濟總產值的3.1%,增加至2030年的5.3%。在進行醫療融資研究時我們已就醫療開支進行了更詳細的估算,並會在今年稍後提出諮詢文件的同時,交代有關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2007年6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10分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