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立法會問題

立法會十二題:中醫藥產業發展

< 返回

  以下為今日(十一月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林大輝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的書面答覆:

問題:

  國務院於本年五月七日發布《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大對中醫藥產業的支持力度,建設現代中藥工業體系,並明確提出要在基本藥物制度的建立過程中堅持中西醫並重。據報,在本年六月底舉行的二○○九國際生物經濟大會上,中國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表報告,指在未來十年,中國將建構四千億元的中醫藥產業。就本港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抓緊機遇,為本港中醫藥產業制訂長遠的發展計劃大綱,以配合國家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把握中國逐步實現中藥現代化的契機;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將為中醫藥產業提供甚麼形式的支援,以加速實現中醫藥現代化,或大幅度提高中醫診斷與治療水準,令更多人接受和採用中醫技術;

(三)如何鼓勵和支援中醫藥業界定期為中醫藥產品進行測試,以監控品質;會否考慮就對中成藥進行檢測的有關開支提供相關的扣稅優惠;如否,原因為何;

(四)如何加強中醫人才培訓;會否增加中醫藥學位和研究課程的學額,以及加強臨床實習培訓;

(五)當局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二○○七年簽署關於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協議的最新落實情況,並按中醫藥發展的策略、中醫藥政策法規、中西醫協作的發展、中醫藥標準、中醫師培訓、醫院管理及舉辦中醫藥文化交流及科普活動等七方面列出有關的落實情況;會否考慮檢討協議的內容,以進一步加強合作;

(六)過去三年,有否研究本港是否需要設立一所獨立的中醫醫院;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七)政府在十八區分階段開設中醫診所的最新進度為何;會否考慮在全港各間公立醫院增設中醫診所;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一)政府一直支持及推動香港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二○○九至二○一○年施政報告中指出,為推動中醫中藥發展,政府會盡快建立香港常用中藥材的標準,把涵蓋範圍由目前的六十種藥材增加至大約二百種藥材;亦會協助和促進市場設立檢測實驗室,以提升香港中藥檢測的能力;以及考慮吸納更多內地知名中醫來港參與臨床教學及研究,促進香港成為中醫中藥走向國際化的平台。

  另外,根據《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安排》),香港和內地在「中醫藥產業合作」領域會加強合作,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合作內容包括:

(1)相互通報各自在中藥法規建設和中醫藥管理方面的情況,實現信息共享;
(2)加強在中醫藥科研方面的合作,交流和分享中藥發展和行業發展導向等方面的信息資料;
(3)加強在中藥註冊管理方面的溝通與協調,實現中藥規範管理,為兩地的中藥貿易提供便利;
(4)在臨床試驗的設施管理和臨床試驗的法規要求等方面開展合作,以期達到雙方對臨床試驗數據的相互承認;
(5)開展中藥質量標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中藥質量標準的提高;
(6)支持兩地中醫藥企業的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7)加強中醫藥產業的貿易投資促進和產業合作;以及
(8)交流和協商解決中醫藥產業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上述措施不但為中醫藥業界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透過與內地的相互交流,亦促進業界的發展。

(二)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是根據《中醫藥條例》成立的法定組織,負責實施各項中醫藥的規管措施,以確保中醫藥業界的執業水平和操守;同時亦就中成藥的安全、品質及成效等方面進行規管。其目標是保障公眾健康和消費者權益,及確保中醫藥行業的專業水平。在有效的法例規管下,中醫藥業在香港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亦加強了消費者使用中藥產品的信心。

  此外,在《中醫藥條例》的機制下,內地中醫專家可透過有限制註冊的途徑來港,在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進行臨床研究及教學工作,以進一步提高本港中醫專業水平。香港現時共有六所教育或科研機構,可為其聘請的中醫藥專家提出有限制註冊申請,分別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其中,醫管局已陸續邀請國內中醫專家來港作學術指導。

  另外,政府撥款設立的「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目的是資助各有關業界推行發展項目,以加強本港專業服務界在境外巿場(包括內地巿場)的競爭力,及提高本港專業服務水平。過往數年,已有本地中醫團體成功申請了此計劃的撥款,以舉辦專業發展計劃。

  政府亦同時積極落實在各區開設中醫診所計劃,令更多市民能享用高質素的中醫藥服務,從中中醫藥服務亦得以推廣。

  為推動中醫藥業的發展,香港貿易發展局每年均舉辦「國際現代化中醫藥及健康產品展覽會暨會議」,為中醫藥業界提供大型國際性交流與合作的貿易平台。

(三)中藥的檢測是中藥監管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檢測及認證更是經濟機遇委員會支持發展的六項優勢產業之一。我們會鼓勵中藥業界定期為中藥產品進行基本測試,以監控其產品的品質。建議一方面可保障公眾健康及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可促進中藥檢測服務的發展,拓展商機,並加強本港在檢測服務業的優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指,政府今年九月成立香港檢測和認證局,推動產業發展,提高專業水平,以及透過建立香港檢測及認證的品牌,提升產業的國際認受性。該局的首要任務是為產業制訂三年發展藍圖,而其中一個重點是通過檢測及認證服務,促進中醫中藥發展,該局將研究這方面的具體措施。三年發展藍圖將於二○一○年年初完成制訂後向行政長官提交。

  政府亦會繼續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本地大學及業界開發中藥檢測技術的研究工作。

  根據《稅務條例》,在計算業務的應評稅利潤時,可扣除該業務為商品進行檢測的經常性開支。因此,中藥業界為其銷售或製造的中藥產品作定期檢測的相關費用可獲扣稅。

(四)目前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款資助的本地三間大學,即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的中醫本科課程學額每年合共有七十九個。除本地三間大學的中醫本科課程學生可以透過參加及通過中醫執業資格試而取得中醫註冊資格外,根據《中醫藥條例》,其他已完成中醫組認可課程的人士及表列中醫亦可參加執業考試。在二○○八年,通過中醫執業資格試取得註冊資格的人數達三百二十七名。本港中醫的人力資源基本能滿足社會需要。至於研究生課程的學額,其分配則由院校自行釐定,並會由二○○七/○八年度的四個,逐步增至二○一一/一二年度的十三個。在畢業實習機會方面,現時獲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轄下中醫組承認的三個本地全日制中醫學位課程,一律須為其學生提供最少三十周的臨床實習。這三所本地大學均設有中醫診所,為學生提供培訓。三所大學亦會安排學生到內地吸取相關經驗。

  政府亦積極向中醫藥學位課程畢業生提供更多臨床實習機會。早前,每間公營中醫診所須聘請至少五名中醫藥學位課程畢業生為初級中醫師,以作培訓,為期一年。培訓計劃自今年開始獲進一步拓展,初級中醫師因而可在公營中醫診所接受第二年及第三年的培訓,臨床實習機會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醫管局亦增設「初階獎學金」讓具兩年或以上臨床經驗的中醫師到國內中醫院學習,進修的專題會按香港的需要及中醫中心的發展方向而決定。中醫師受訓後,返港需協助推動中醫服務。目前有六名中醫師正在國內進修中。

(五)二○○七年十一月,食物及衞生局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署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協議(「合作協議」)。從簽署「合作協議」至今,衞生署及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與內地中醫藥相關機構與部門,包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吉林省衞生廳、廣西壯族自治區衞生廳、廣東省衞生廳及貴州省衞生廳等,已進行了約十次的訪問與交流活動。

  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同食物及衞生局和衞生署於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四至十二月三十一日舉辦「中醫中藥中國行香港活動」,並由醫管局、三間中醫藥院校及本地中醫藥機構等四十多個團體協辦不同類型的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以推動香港中醫藥發展和中港兩地中醫藥交流。二○○八年十一月,衞生署參與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北京舉辦的「中國中醫藥展」,向世界衞生組織和其他中醫藥監管機構展示香港的中醫藥發展情況。二○○九年六月,醫管局及衞生署亦為內地約三十名省級中醫院院長安排了為期一周的「香港醫院管理考察研討班」。

  在「合作協議」的框架下,衞生署將繼續與內地其他出產中藥材的省份保持緊密聯系,在有需要時訂定合作計劃。今年十月,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衞生署和醫管局代表參加了在廣西南寧召開的「二○○九中國--東盟傳統醫藥高峰論壇」,就促進傳統醫學知識的傳播,制定政策、法規和標準,把傳統醫學納入國家綜合衞生體系等事宜進行交流。「合作協議」有效期為五年,雙方會回顧合作進展,並根據需要提出改進建議。

(六)中醫在香港基層醫療服務方面的貢獻廣為市民所認同。至於需要住院或有嚴重疾病的病人,一般都會尋求西醫診治,中醫為輔。為推動中醫服務的進一步發展,政府自二○○三年起已在多個地區開設公營中醫診所。

  設立純傳統中醫治療的醫院未必可以為病人提供最全面的治療服務。當局在推動中醫發展的長遠目標,是以「循證醫學」為本,發展一套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及需要的中西醫合作診療模式。按病人的實際需要,醫管局正在不同醫院試行提供不同模式的中西醫結合服務,涉及的醫院包括東區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九龍醫院、東華醫院、屯門醫院、黃大仙醫院、將軍澳醫院、瑪嘉烈醫院景大樓、博愛醫院田家炳護養院、沙田醫院、靈實醫院、麥理浩復康院,以及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此外,廣華醫院亦研究在重建計劃中建立中醫大樓,提供更具規模的中西醫結合服務。

  與此同時,政府亦歡迎有興趣的團體在今年年底推出的私家醫院的土地上同時提供中西醫服務。

(七)過去數年,政府積極落實開設中醫診所的計劃,目前有十四間公營中醫診所,分別設於中西區、灣仔、東區、觀塘、黃大仙、深水、荃灣、大埔、將軍澳、元朗、屯門、葵青、北區及沙田。我們現正努力於九龍城、油尖旺、南區及離島區物色合適的選址以開設中醫診所。另外,一些非政府組織包括博愛醫院、仁愛堂及鄰舍輔導會等亦以流動中醫診所模式為多個地區提供中醫藥服務。目前,上述非政府機構共有約二十三部流動中醫診所服務市民。

  至於在各公立醫院增設中醫診所方面,一直以來,香港的中醫服務主要由私營市場提供。截至二○○九年十月三十一日,香港有6,120名註冊中醫及2,793名表列中醫,他們在香港不同的地區提供中醫服務。而政府於十八區開設公營中醫診所,亦發揮為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及長者提供免費或減費的中醫服務的功用。可見公營和私營的中醫服務優勢互補,已滿足了社區的需要,無須另外於各公立醫院增設中醫診所。




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09分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