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网志

(前食物及卫生局)
< 返回

纾缓医生人手不足刻不容缓 (16/05/2021)

香港医生人手严重短缺是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随着人口老化,慢性病渐趋普遍,令公型医疗系统承受更大压力。我出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后便立刻去到医管局各联网医院了解情况,亦感受到人手短决的为同事带来的工作压力及辛劳。对市民来说,一些专科轮候时间相当长,亦是极不理想。我致力要用多管齐下的方法去解决医疗人手不足的问题。

首先要从规划开始。本港医生短缺的情况,充分反映于香港人均医生比例远远落后于其他先进经济体。我们目前每1,000名人口2.0名医生,远低于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国(2.6名)、英国(3.0名)和澳洲(3.8名)。

医生人手短缺

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进行的「医疗人力推算2020」显示,根据本港人口结构变化推算医疗服务需要,医生人手由目前到长期均会持续短缺,到2030及2040年,分别会短缺1,610名和1,949名医生。

公营医疗医生人手短缺尤其严重,2020年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和卫生署分别欠缺660名和49名专科医生和准专科医生;而在2030年及2040年的医生短缺人数则分别为800名和51名,以及960名和51名。由此可见,要解决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实在刻不容缓。

公营专科服务轮候时间长

医生短缺是导致医管局和卫生署专科服务轮候时间长的主要原因。虽然医管局的紧急和半紧急类别个案轮候时间,分别仍能维持在两个星期和8个星期的服务承诺之内,但例行类别个案的轮候时间相当长。需求极殷切的专科(如内科、眼科和矫形及创伤外科)的例行类别个案的轮候时间均超过100星期,情况不可接受。

卫生署方面,其儿童体能及智力测验服务有10个专科医生空缺(空缺率为四成)。在2020年,只有约六成的新症可以在六个月内完成儿童体能智力评估,远远低于90%的目标。

不能单靠增加本地医生培训

为填补短缺,特区政府已积极培育本地医生人手。两间医学院的医科生学额已由2008/09学年的每年250个增至目前的530个,增幅超过一倍;政府亦正积极考虑在下一个教资会三年拨款期进一步增加医科生学额。然而训练医生需时,扩张医学院培训容量亦有实际局限,我们不能单靠增加本地学额去解决医生人手问题。

非本地培训医生大幅下降

非本地培训医生大幅减少是造成医生人手短缺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1991-2000年间,共有2,224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注册,占同期在港新注册医生人数4,950名的45%。然而,2001-2010年间只有366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注册,占同期在港新注册医生人数3,470名的10.5%。

经过政府努力游说放宽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行医门坎,2011-2020年合共有396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注册,占同期在港新注册医生人数3,687名的11%。数字及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远较过往为低,亦远不足以填补医手人手短缺。

新途径引入合资格非本地培训医生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有逼切需要为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医生另辟途径,让他们只要符合特定条件,便无须通过执业资格试,亦能够在香港取得正式注册资格。

我们稍后会在现有的《医生注册条例》(第161章)下,加入一条新路径,让更多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港人医生可以来港在公营医疗系统内执业。我们会尽快向市民交代详情,并向立法提交条例草案审议。

虽然政府没有魔术棒可以一下子变出大量的医生,但我们有决心解决医生人手短缺问题。我们必需多管齐下,以避免10年、20年后出现更加严峻的短缺情况。要维持香港公营医疗服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本港人口增长和老化带来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除了继续增加本地医科生学额外,现届政府必需提出新措施以引入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医生,逐步纾缓医生人手不足情况。

2021年5月16日

2021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