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談中醫臨床教研中心及禽流感(只有中文)

< 返回

  以下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今日(十月三十一日)出席博愛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教研中心(油尖旺)開幕典禮後會見新聞界的談話內容: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這中醫臨床教研中心今天開幕,我們共計劃開設十八間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這是第十七間,餘下的最後一間將在明年開幕,我們便開設了十八間(中醫臨床教研中心),即分布在全港十八區(以區議會計算),(每區也)開設中醫臨床教研中心的計劃接近完成。大家可能記得,這計劃最初是在二○○一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最初計劃在二○○三年中開設第一間(中醫臨床教研中心),由於出現沙士,要推遲至二○○三年年底才開啟第一間,直至現時已開啟了十七間,明年便會有十八間。這十八間中醫臨床教研中心的設計均是以三方合作(的模式運作),主要因為我們以循證醫學為發展中醫藥的基礎,故必須有大學(的參與),協助進行臨床科研及教學。另外,也需要由非牟利機構營運,可給予(中醫臨床教研中心)較大的彈性,因為當初在公立醫院開設中醫診所,其實也並非沒有阻力。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也花了兩年時間才獲醫管局大會通過,然後行政會議才在二○○三年一月通過(開設中醫診所的計劃)。有關的經常性撥款為一億元,現在仍持續。大部分的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都設於醫院內,讓它們佔有一個較好的戰略性地位,即開設在一間綜合醫院或其他醫院內,可以跟醫院內的西醫合作。當然亦有小部分(中醫臨床教研中心)由於區域性的問題,在社區內起着示範的作用,例如開設在伊利沙伯醫院的這間便非常難得,因為伊利沙伯醫院是全港最大的綜合醫院,在這裏發展(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有利於這裏的中醫與伊利沙伯醫院的西醫開展各方面的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

記者:(有關興建中醫醫院的時間表和地點)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時間表和地點暫時也沒有。至於為何我們要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呢?因為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轄下的兩個工作小組已開始工作,其中中醫業小組委員會,除了探討如何提升中醫藥的地位,如何加強中醫藥在公營(醫療)服務的角色,以及如何發展中醫專科之外,還提出了其中一個很重要課題,就是發展中醫住院服務或中醫院。所以政府需要平衡地或提早一步開始物色土地,暫時來說,未能落實的事宜,我不能透露。至於時間表,亦要待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正式通過建議後,我們才能作出計劃,因為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的中醫業委員會的角色很重要,在香港發展中醫住院服務,跟在臨床或門診方面發展(中醫服務)很不同,(發展)中醫住院服務要解決很多中西醫界面如何合作的問題,例如病房由誰主管,若出現突發事件,究竟是哪些醫生,即中醫和西醫分別需負擔哪些責任,所以需首先發展這些界面的合作模式,然後才能規劃一間醫院。

記者:今日香港大學有研究指,若H7N9爆發,關閉活禽巿場是一個有效方法防止擴散,局方會否考慮這做法?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我對這研究的結果並不感到意外,第一方面,自從(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7N9於內地爆發至今,無論在農場或(零售)巿場都大規模抽取了很多家禽樣本作檢查,整體來說,發現(對甲型禽流感(H7N9)病毒呈)陽性反應的樣本比率很低,當中在家禽批發巿場(抽取的樣本對甲型禽流感(H7N9)病毒呈陽性的)比率最高,所以我對(香港大學的研究)結果不感驚奇。另一方面,若參考我們(處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經驗,其實亦有這方面的指示。所以在若干年前,特區政府曾有政策推動中央屠宰,當時有考慮取消全部(活禽)銷售點,即巿民不會見到活雞,活雞從雞隻養殖場直接送往中央屠宰的地方,巿民購買的是即日在另一地方屠宰後再運往零售點售賣的雞隻。這計劃發展至中期,(其後擱置了),據我理解有兩個原因,因為當時我並非在政府(工作),第一是有部分香港巿民認為吃活雞的文化很重要,尤其是香港作為美食之都,這文化值得保留,亦有相當部分的營運者不願意交出牌照。當時政府採取了很多(預防禽流感)風險管理措施,包括由內地供港雞隻養殖場開始監察,進行註冊及登記;對雞隻會進行兩次H5N1疫苗注射;再在文錦渡口岸進行抽驗,證明其抗體水平足夠。然後,我們在本地的批發及零售市場(採取)清潔措施,例如「活雞日日清」或停市一天清洗市場的措施等,凡此種種均有效控制(禽流感)H5N1在香港大型爆發的風險。因此,政府在數年前作出決定,基於現時只保留了少數(活雞)零售點,以及已實施多項風險管理措施,(措施)亦相當有效,因此暫停(中央屠宰)計劃。我們現時採取一連串控制禽流感的措施,包括H7N9及H5N1,暫時也是有效的。雖然我們知道若希望(爆發禽流感)的風險減至接近零,最好是沒有活雞,但這是否有需要?是否值得?或當中是否有一個平衡點,讓各項風險管理措施,一方面使我們可保持吃活雞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控制禽流感爆發的風險呢?大家可就此討論。暫時來說,我們正處於這狀態。因此,(對香港大學)報告的研究結果,我一點也不感到驚奇。

記者:(有關有研究指沙士的源頭為中華菊頭蝠)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有關這點,一直以來我也聽到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提及,亦對這報告不感到十分驚奇。其實自沙士在二○○三年爆發及受控制後,當中這十年內,國際及香港在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也進行了無數研究,包括袁國勇教授也進行了很多研究,其實已逐漸釐清,沙士病毒在野生動物的宿主很可能是蝙蝠,包括中華菊頭蝠。但二○○三年的沙士爆發,一個很大可能的媒介是猓子狸,很多已發表的理論也指是由蝙蝠,包括中華菊頭蝠(把病毒)傳播給野生動物,例如包括猓子狸。人類偏偏有吃野味的習慣,尤其是南中國及香港,把在野外的猓子狸捕捉,並集中在擠迫的籠中飼養,然後屠宰,而且並沒有以衞生的方法飼養、屠宰及處理,因而令沙士病毒可能有機會在這媒介中擴大,因而影響人類。這是因應最近十年的發展,我察覺到在科研界得出的理論。因此,最重要的是視乎人類及動物間的關係,故我已無數次透過媒體向大眾發出信息,就是不要吃野味。吃野味會鼓勵某些人把野生動物集中在一起,以不衞生的方法,甚至不人道的方法擠迫一起,造就了一個環境,讓病毒有機會在當中擴張,然後影響人類。若人類吃包括蝙蝠的野味,是更不應該做的事,我想這是事件的教訓。



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35分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