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談禽流感及前衞生署署長李紹鴻教授逝世(只有中文)

< 返回

以下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今日(一月九日)出席公開活動後會見新聞界的談話內容:

記者:現在踏入冬季,甲型禽流感(H7N9)個案也多了,香港昨日也新增一宗,你如何評估現在的情況?是否短期內也不會恢復從深圳輸入活雞?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昨日衞生防護中心證實了香港第三宗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7N9)病例。病人是一名長者,他本身有長期病患,需要洗腎。他於一月一日和二日去過深圳,曾經過一個濕貨街市,回港後於一月三日感到不適。(有關測試)昨日有結果,證實(樣本)對H7N9(病毒)呈陽性反應。在這情況下,加上這幾日廣東其他地方包括佛山,以及江蘇等華東地區,也有新病例,進一步印證了我們專家一直以來的評估,入冬後H7N9病毒的確(變得)活躍。所以一些曾經受(病毒)影響的地方,包括華東甚至廣東地區,繼續會有散發性病例,而香港亦不能排除繼續有一些去過內地的市民,尤其是去過街市的市民,回港後染上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7N9)(的情況)。所以我們《流感大流行應變計劃》下的嚴重應變級別仍需繼續,而我們在入境人流方面的所有監察措施(也會維持);衞生防護中心今日會再出信給所有醫生和醫護單位,(提醒)他們需繼續監察及保持警覺性。在活雞供應方面,最近這幾日,除了昨晚剛證實的病例(中的病人)曾去過深圳外,深圳本身亦再出現病例,所以暫時來說,我尚不會考慮在短期之內,即這幾日,撤除暫停深圳活雞供港的安排。當然,我們需要繼續保持警覺,監察事態發展。正如我最早時說,其實這個和所有地方,包括內地和香港,所採取的一些風險管理措施,例如某地區發現病例,該地區接着能否採取果斷的風險管理措施,包括部分撲殺或清洗街市、暫時停市等措施,是會有助抑壓疫情發展。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希望提醒市民如去受影響的地區,真的不要接觸活家禽或去街市。

記者:之前的個案的病人可能曾接觸活禽,但今次的病人可能只是途經濕貨街市,這是否表示現在靠近街市也會有風險?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其實一直以來,在禽流感的爆發方面,雖然大部分病例(的病人)都有接觸過活家禽,或處理過活家禽,但也有不少病例是在街市的環境(發生)。就算內地當局也有不少比例的樣本,其實是在街市環境樣本中驗出有陽性反應。所以街市環境也需小心,當然有長期疾病免疫力低的病人,風險會更大。

記者:經過街市已經可能會受感染,這是否反映病毒對人的致病性其實很高?深圳街市可能已普遍存在這種病毒,市民去街市是否都要小心?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對於這個病毒的致病性,其實是沒有爭議的。在家禽裏是低致病性,但在人方面是高致病性。在第三宗(香港確診)病例中,我們初步能夠取到的病史是說病人只是經過街市,但衞生防護中心其實仍需再進一步調查這病例的實際情況為何,但無論如何,這事亦給了我們一個警告,就是受影響地方的街市環境也是一個風險因素。因此,我同意在街市,特別有家禽售賣(的街市),即是首先在受影響地區,而有家禽售賣的市場其實也是一個風險因素。

記者:加拿大新增一宗甲型禽流感(H5N1)個案,患者曾到中國,會否擔心現時有多種不同的禽流感病毒,會出現「洗牌」?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自從一九九七年在香港首次證實有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5N1),一直以來(病毒)也是以散發性的情況傳染給人類,當然在家禽中亦偶然會在不同地方的家禽飼養場爆發甲型禽流感(H5N1)。不過,由於甲型禽流感(H5N1)在家禽中屬較高致病性,因此有一個已建立的機制,每個國家、每個地方也知道一旦爆發(甲型禽流感(H5N1)),應怎樣處理。因此,通常這些散發性病例一旦被發現而有適當處理,很少會繼續擴散,這情況在最近十多年也是這樣。當然,若在同一段時間及同一地區,有太多不同的禽流感類型(出現),其實會增加基因重組的風險,這是一個事實,尤其在低致病性的病毒中風險反而更高,因為高致病性的H5N1(病毒),若在家禽的群體或養殖場被發現,其實通常會很快被適當地處理;但若低致病性(禽流感),例如甲型禽流感(H7N9),在家禽群體中不能察覺,基因重組的機會更大。因此,我們支持專家的說法,在受影響地區一旦發現(禽流感病毒),應採取較果斷的處理措施。

記者:有關甲型禽流感(H7N9),若能追蹤接觸者,是否與以前的做法相同,送往麥理浩夫人度假村?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沒錯,我們已有一套流感大流行應變機制,在這套機制中,衞生防護中心會按照其法定權力,對所有我們能診斷的甲型禽流感(H7N9)或其他禽流感病人的接觸者,作出適當的安排,包括(進行)接觸追蹤、安排他們作適當的預防或醫學的治療,以及(作出)適當的隔離措施。

記者:前衞生署署長李紹鴻今早去世,你曾否跟他共事?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在其家人的同意下,我可以證實前衞生署署長及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榮休講座教授李紹鴻醫生,今晨五時多在瑪嘉烈醫院因腦溢血安詳離世,離世時其家人陪伴在旁。他於六號晚不適入院,今早(離世)。無論是醫學界或公共衞生界也認為李教授的離世是本港醫學界和公共衞生界的一個巨大損失,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沉痛。對香港的公共衞生,特別是傳染病學,李教授可以說是第一代老師和導師,他以往曾經領導香港醫務衞生署,乃至出任香港第一任衞生署署長,對香港傳染病抗擊和預防工作,作出巨大貢獻。即使退休後,他亦長時間擔任如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會長。另一方面,對香港整個醫療衞生體系的建設,他亦起了很大作用。他退休後除繼續公共衞生方面的工作外,亦於健康促進和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並成功發起香港十八區參與一項國際健康城巿運動。他對香港醫療衞生、公共衞生各方面的貢獻,我亦未能於短時間全部道出。我在此向李太和李教授的家人致以慰問,希望他們保重。稍後,瑪嘉烈醫院會協助他的家人發出一份新聞公告。



2014年1月9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2時53分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