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談伊波拉病毒病(附圖)

< 返回

  以下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今日(八月二十日)到訪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傳染病中心後,在瑪嘉烈醫院與新聞界的談話內容: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就香港防控伊波拉病毒病的安排,我們非常關注及擔心。雖然今早有部分媒體報道,指西非的疫情好像有緩解跡象,但我相信這結論可能下得太早,因為一直以來,我們觀察西非的伊波拉病毒病報告的數字,其實一直上升。在香港,我們認為任何防禦伊波拉病毒病威脅的措施,也是不可以鬆懈的。今天早上,我有機會與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到訪香港國際機場,我們首先視察第一線的防禦工作,去過入境事務處及香港海關的櫃位,亦參觀了港口衞生的設施,了解旅客入境的流程。現時,首先每位旅客入境時,我們仍然使用的一直沒有停止使用的全身體溫探測。任何旅客下機後,在到達中央通道但未到達入境櫃枱前,一定會經過全身體溫探測。相比十年前,這些全身體溫探測儀器已更新。另外,亦有同事會使用手持體溫探測機,尤其是針對戴帽旅客、小朋友,以及其他種類的旅客,他們對全身體溫探測儀器的敏感度較低,我們會加強使用手持體溫探測機,再探測一次。任何同事若發現一些旅客身體不適,首先會安排他們到港口衞生設施中進行評估。之後,旅客會到達入境櫃枱。在櫃枱,由於現時已採用電子化,所有的旅行證件或護照,我們已預設由西非四個受影響地區來港的旅客,會有警示,讓在入境櫃枱的同事知道該名旅客持有受影響地區的旅行證件。這類的旅客會立即被指示前往另一個入境處的櫃枱,進行一個簡單的評估,然後向他們派發單張。該單張除了提示他們有關伊波拉病毒病的情況及病徵外,後面亦有兩個很重要的指示,通知他們若現在出現病徵,會立即獲安排到港口衞生設施,讓港口衞生人員進行評估。若現時暫未出現病徵,但到港後出現病徵,應該立即前往醫管局任何一個急症室,並且要把旅遊史及接觸史告知醫護人員。在單張的語言方面,我們稍後會作出改善,因為我們知道西非國家的語言與這裏不同,可能有些地方的語言是法文,我們正加緊進行一些翻譯工作,稍後會向這些旅客提供有法文翻譯的單張。

  旅客經過入境處櫃位及取回行李後,還需要經過海關。海關的同事受過訓練,會留意任何旅客有否特殊的情況,若留意到任何特殊的情況,除海關恆常的其他執法範圍外,如果認為可能是健康問題,亦會進行剛才我所描述的另一輪評估。總而言之,若有任何懷疑,最終有關旅客亦會被指示及安排到港口衞生人員那裏接受評估。我們亦確保每一個環節的同事均獲提供適當的保護衣物,而衞生防護中心已經與各有關部門協調,進行了必須的訓練工作,讓執勤人員知道如何應用防護衣物。我們剛到訪瑪嘉烈醫院的傳染病中心,並前往急症室。因為瑪嘉烈醫院及其他醫管局的急症室其實很可能成為接觸疑似(伊波拉病毒病)病例的首站,所以我們視察了分流站,並於急症室視察了較早時我們所描述的一個安排,即如果有救護人員於救護過程中,已懷疑那是屬於疑似伊波拉病毒病的病例,可能在救護車上已及早通知了相關急症室,而相關急症室的同事已做好準備,穿着防護衣物的醫護人員會前往指定的救護車停泊地點,上車進行初步評估。若有關病例評估為可能屬於疑似伊波拉病毒病,便會馬上轉送到瑪嘉烈醫院。就這個安排,我剛才已於瑪嘉烈醫院的急症室視察了有關流程。我們最後亦為瑪嘉烈醫院的同事,特別是前線的同事,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座談會,聽取大家的意見。不過,我強調,醫管局稍後會陸續為各醫院聯網的同事安排一些類似的、較為詳細的座談會,聽取同事所擔心的事宜。在現階段,同事所擔心的主要有幾方面,第一方面是人手支援的問題,第二方面是防護裝備的問題,第三方面是我早前提過的輪班安排。當然同事擔心的還有其他方面,但起碼就這三個範圍,醫管局也會就這數個很重要的、同事較為擔心的問題,在中央及聯網制訂出比較詳細的指引,例如同事擔心人力資源的問題,我相信現階段來說,整體醫管局人手可說是緊張的,但面對一個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醫管局已準備好在有需要時,在各聯網間,或在某間醫院內不同部門間,作適當的人手調配和補充。

  在防護衣物方面,我們亦已向同事解釋,醫管局的總辦事處傳染病控制委員會會繼續更深入地討論各種防護衣物。大家也知道,每天從媒體中,可能看到其他地方有報道提到不同的防護衣物,我們的系統不容許,每天見到有不同的防護衣物出現,見到一種才考慮一種。實際上更好的做法是,預先就如何使用不同種類的防護衣物,和在不同醫護環境下,例如救護情況、急症室分流,甚至是傳染病房,或深切治療部等情況,防護衣物的標準為何,現在應該已經有標準和指引。若有需要再細緻討論有關指引,例如我早前曾提及的一些全身無縫防護衣物,肯定在現階段,我們不認為那是一個在所有情況下均須應用的標準,但究竟有否一些情況是需要應用的,這點傳染病控制委員會的專家會更深入討論,務求讓同事清楚知道,不用每當於媒體上看見某種衣物或新裝置,(便懷疑)是否有需要,應該在醫管局的層次一早已說好,讓同事明白,大家看到(報道)時,也不用擔心大家沒有有關防護衣物,是否應該購買。

  最後,同事亦擔心編更的安排,醫管局也會制訂更詳細的指引,因為在不同的情況下,原則亦可能會不同。我們剛才討論到,若疫情只是影響香港一段短時間,有關的策略可能是調派一些專門照顧傳染病、受過高度訓練的同事,集中處理所有個案,並作出適當安排,減輕他們擔任其他方面的職務,以便集中處理傳染病,其他同事受影響的機會可能不大。若疫情將持續一段時間,相關的原則便會完全不同,即使日常並非主力照顧傳染病病人的同事,好像「沙士」的情況,其他專科的同事早晚也可能需要當值,需要接受安排參與這方面的工作。因此,這些指引適宜預先準備妥當,與同事溝通,讓大家有心理準備,屆時需面對哪種情況。

  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科學委員會昨日召開會議,提及一些新藥物的問題,相信大家也非常關注。我覺得同一道理,我們不應每次聽到有新藥物,便立即關心究竟新藥物成效如何。實際上,我們的專家應該會繼續討論。其實,現時在國際及文獻上已報道,任何可能對預防及治療伊波拉病毒病有效的藥物,我們也應預先討論相關的原則。有些原則,例如是屬於預防性(的藥物)或疫苗,我相信專家的看法可能是,若用作預防性質的藥物或疫苗,全部也是未經過人類的臨床測試,究竟應否使用,這是存疑的。至於有些藥物,例如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在較早前提及的ZMapp,是應用於確診病例,特別是嚴重的確診病例,若沒有藥物治療,死亡率會較高。在這些情況下使用,世衞清楚指出,在醫學道德倫理方面,應該沒有大問題。至於餘下的部分,我們的專家應制訂較詳細的指引,例如到哪個臨床階段才適合使用、如何與病人溝通,以及如何確保病人在完全知情的情況下使用等。

記者:(有關何時可完成制訂指引)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在時間方面,我們也是爭分奪秒,趁現在香港未有真正的確診病例,我們應有足夠時間制訂這些指引,並與同事進行充分溝通,讓大家也明白指引的內容。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我剛才也有提及,就是確保醫管局不同的醫院聯網,也是使用相同一套的標準處理,這樣同事便會較放心,不同醫院或聯網的做法不會不同。

(請同時參閱談話內容的英文部分。)



2014年8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23分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