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談骨灰龕和器官捐贈

< 返回

  以下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今日(十一月二十日)主持健康促進研討會2015的開幕儀式後會見傳媒的談話全文:

記者:審計報告指各區骨灰龕場的興建進度很慢,其中十六區仍未有時間表,整體時間表現時如何?有何因素導致緩慢?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相信香港整個社會都非常關注的其中一個問題是骨灰龕位供應不足,的確在過去十多二十年,興建的骨灰龕位追不上我們需要的數目。當然其中有很多原因,現在來說,每一個有關計劃和設施,我們也要經過很多民主的程序,例如諮詢地區和相關城規程序。這些程序會在不同地區可能遭受不同的反對,所以在過去十多二十年,的確累積了一定程度的骨灰龕位不足問題,而這問題亦間接或直接導致香港的私營骨灰龕發展得較快,當中亦衍生了另外一個問題,有些私營骨灰存放的地方可能違規,亦有些地方可能對市民造成很多滋擾。面對這個問題,政府有一個三個方向的整體策略。第一,要改變市民傳統心態,即移風易俗,希望市民會慢慢接受「綠色殯葬」的方法,包括海上撒灰或紀念花園撒灰。但談到移風易俗,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因此,另外兩個方法,政府一方面已訂立於每一區設立骨灰安置設施(的政策);另外,我們要加強私營骨灰安置所的規管。私營骨灰安置所規管方面,我們已取得一定進展,我們於較早時候,已經引入《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草案》,現正於立法會審議。我們很希望這條例能夠於這屆立法會會期內通過,通過後我們仍需要一些時間籌備行政措施,落實這條例。另一方面,我們亦盡量加緊向十八區諮詢,希望他們能夠支持或不反對在當區建設新的骨灰安置所,有關進展某程度亦受到今年區議會選舉的影響。

  現在我們獲得區議會支持或不反對的地區,大約有七個,若比較總共的設施項目,應該是少於一半。但是,由於我們盡量集中精力,向計劃興建較多骨灰龕的地區進行了大量諮詢工作,因而其中有兩個地區已獲得區議會不反對(興建骨灰龕場),包括屯門和北區,即是在曾咀和沙嶺的兩個骨灰安置所,原則上區議會已接受。最快落成的應該是曾咀骨灰安置所,總共提供的龕位可達十六萬個,但需要在二○一九年才落成,分階段投入服務。期間,即未來數年,我們可依靠志願機構或宗教團體所供應的龕位。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和宗教團體(的供應),在未來四年可提供約八、九萬個骨灰龕位。

  同時,我們亦引進了一些新措施,政府的骨灰龕位,若其容量足夠,我們容許家庭成員共用。我們希望盡量「地盡其用」,我們亦同時放鬆了家庭成員的定義,令廣義的家庭成員也可共用一個骨灰龕位。

記者:你剛才說在真空期內,志願機構和宗教團體可供應約八萬個骨灰龕,這供應是否足夠?還是仍然是供不應求?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其實仍然是不足夠的,因此在另一方面,也希望市民透過我們的宣傳教育工作,盡量接受「綠色殯葬」的方法。我們亦會盡量提升現有方法的方便程度。我們正研究現時的海上撒灰安排,能否有更彈性的處理,以及看看可如何做紀念花園撒灰的配套措施,令有更多市民可接受。

記者:衞生署剛公布有關器官捐贈的調查,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新登記數字越來越低,有越來越多人不願意捐贈器官,政府有甚麼可以做以解決這兩個問題?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的確,香港的器官捐贈率一向偏低。衞生署在過去數年設立了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若我們能盡量利用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其實這名冊的登記人數基礎只要越來越大,可幫助提升將來的器官捐贈率。至目前為止,約有十八萬名人士已登記。在最近一年登記的只有約二萬人,增長速度遠遠低於我們所期望的。就這方面,第一,政府與有關的醫護團體和志願機構,相信有需要大力提高宣傳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最近在社會上亦有不同持份者提出一些意見,例如在立法方面,能否考慮假設接受器官捐贈這類的立法,或透過立法把器官捐贈名冊或器官捐贈卡確定為一個類似遺囑的地位。就這些建議,我們也會進一步與業界和相關專業人士探討。在未來數個月,我們也會進行有關市民接受程度的調查。我相信現階段最有力的方法,基於衞生署已設有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這名冊本身也很方便,大家可透過電話或網上登記。若有需要核實資料,衞生署亦會派人員跟進。這機制亦容許已登記人士改變主意,即改變登記。因此,這機制肯定也是將來我們賴以作為一個最重要的平台,以促進香港的器官捐贈工作。但有一個因素,除了市民在很大程度上已認知這問題外,相信有部分市民沒有登記的原因可能是方便的問題。因此,我們未來會積極探討可否發動更多志願機構和其他醫護組織幫忙,以更大規模地進行宣傳教育工作,特別做到方便市民登記,不需要他們經繁複程序才找到登記表。我們希望在這情況下,可在短期內大量增加登記的人數。

(請同時參閱談話全文的英文部分。)



2015年11月20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8時49分

2019年4月12日